网站首页 | 狮子楼 | 新闻动态 | 品味狮子楼 | 招商加盟 | 狮子楼分公司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招商加盟
最新信息

杨百万父子从蚊帐到狮子楼 书写成都人商业史


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0-08-18 10:25:06

从百万蚊帐到狮子楼 一部成都人的商业史

创业于青年路的“杨百万”父子,作为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致富的典型,敲醒了成都人沉寂的财富梦。

于成都大邑的建川博物馆内,陈列着一顶1982年的粉红色蚊帐。这不是一顶普通的蚊帐,它是建川博物馆征集保管部主任陈华当年结婚时,和当时大多数新人一样专门到青年路“大篷车一条街”买的,由改革开放后成都最早的私营企业主“杨百万”制造。

“杨百万”本名杨义安,1914年生,9岁家贫,辍学从商。花甲后欣逢改革潮涌,携子杨祖伟创业于成都青年路。“杨百万”新型尼龙蚊帐实现了中国传统蚊帐的革命,风靡华夏,获“中国蚊帐王”的美称。20世纪90年代初,杨祖伟又创办了狮子楼火锅大酒店,使广泛流行于四川各地的“街边麻辣烫”登上了大雅之堂。“杨百万”父子书写了一部独特的“成都人的商业史”。

今年57岁的杨祖伟,身为狮子楼集团的董事长,家里依然挂着当年的蚊帐。节庆的时候,他还会将保留的几十顶蚊帐挂起,回忆当年和父亲创业的传奇经历。

“杨百万”父子作为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致富的典型,给长期扎紧裤带过日子的人们带来了富裕的希望,把人们沉寂的财富梦想一下子敲醒。成都市工商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成都市个体私营企业达64万个,其中私营企业14.1万个,个体工商户59.9万户。私营企业直接吸纳就业153.9万人;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117.5万人。新希望集团、通威股份、科伦药业、地奥集团等一大批民营企业成为大企业大集团。个体私营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同时也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放弃铁饭碗 造出成都第一顶尼龙蚊帐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那天正好是杨祖伟生日。时年60多岁的父亲杨义安拿着报纸对他说,党的政策放宽了,可以做生意了。9岁就辍学从商的杨义安,对政策非常敏感。当时只有26岁的杨祖伟便跑去人流量最大的人民商场旁边的青年路“看形势”。当时青年路只有几个人摆起砖头占位子,卖他们从人民商场买出来的鞋帽衣服。当时杨义安只有200元积蓄,等他借了300元再和杨祖伟去摆摊,青年路已经“进步”到摆桌子卖东西了。第一天卖毛衣帽子,他们就挣了300多元。杨祖伟当时还在西城区商业局工作,300多元相当于他一年的工资!

尝到了甜头的他打算辞职专心经商。“单位领导挽留我说,要考虑清楚。我说人各有志,我相信党的政策会越变越好。当时没有人办过辞职手续。我就手写了一个条子,说因身体原因不能胜任工作,今后任何事和单位没有关系。但是单位没法批,那时候只批准退休的。我把条子交了就走了。”

杨氏父子到青年路两三个月后,工商部门开始管理这个地摊市场,划分摊位,叫做青年路百货摊区,并收管理费。杨义安认了两个摊位,每个摊位每月管理费100元。自此,这条街道云集了成都最早的一批个体工商户。这些个体工商户多以服装经销为业,在各自用几根竹竿撑起的摊位上,挂满各种色彩绚烂、式样新潮的服饰。看来就像一辆辆挂着五彩幔帘的大篷车,市民们把青年路形象地称为“大篷车一条街”。

杨祖伟看到报纸上宣传不准零买零卖,就跟父亲说,要有自己的产品。但是做啥呢?杨义安叫他去最繁华的上海看看。坐火车到上海,杨祖伟看到尼龙丝的蚊帐好就买了一顶回来。这种老百姓喊的尼龙蚊帐,成都没有生产的。但是哪里去找尼龙丝呢?他想起剧场的幕布好像是这种材料,跑去一摸,果然是。问到幕布是从重庆针织厂买的,杨义安又让杨祖伟去重庆。但是人家不理私人买主。杨祖伟软磨硬泡,对方说,要买有两个条件:不收现金,不对个人。那时个体户都没有银行账号。杨祖伟在成都找到一个生产组的熟人,请他转账,付手续费,然后去重庆提货。

尼龙丝买到了。杨祖伟的妻子是服装厂的,有手艺,一手做出了成都第一顶尼龙蚊帐。最初蚊帐的顶和帷都是分离的。但一摆上摊位,一位川大教授就高高兴兴地买走了。

由于资本有限,杨祖伟只有每天跑重庆买尼龙丝,卖出去赚了钱再去买。虽然如此,“那个年代,身上带着几千元钱去买货,每天都很兴奋。”

杨氏父子的两个摊位,正好在青年路12号门前。12号的住房,只有20多平方米。但杨祖伟决定用自己东大街40多平方米的一套二房子跟这家人换,并添了5万元。对方很高兴地换了房。杨氏父子第一个拆了“大篷车”,退回临街店铺经营。但是没过多久,杨祖伟就用赚的钱买了一套房子。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个一米五长的“大篷车”摊位,用40多平方米的房子都换不到了。

杨义安将蚊帐加工外包,但却没有质量标准。为了保证质量,他决定自己办厂。当时只有国营厂,银行不给私人修工厂贷款的,全靠自己积累的资本。杨义安在龙王庙正街买个旧院子,拆了修成厂房。车间打蚊帐的、铺面搞经营的、搬运的,杨义安解决了上百人的就业。

国营店的蚊帐只有白色和蓝色两种。杨义安的蚊帐颜色多,样式好看。一顶蚊帐大约30元,相当于一般工薪人员一个月的工资。传统的蚊帐上的帐圈是用竹子做的,又大又沉,为方便顾客携带,杨义安又设计了组合塑料帐圈。为增加居室的优雅和舒适情趣,他在帐顶商标内装进了香片,挂上后香飘室内,香味持久,令人有室内生春之感。

在蚊帐还是百姓居家必备用品的那个年代,杨义安的尼龙蚊帐是市场上的紧俏货。“每天早上还没开店门,外头就已经排起了长队。一开门,蚊帐就卖完了。”当年为了能够买一顶圆形尼龙蚊帐,要排很久的队,排到时也不一定买得到,还喊第二天请早。一年下来,杨义安销售了一万多顶蚊帐。

生意火了,不少人开始传“杨老头恐怕有百万元了”。“当时我们其实只积累了几十万元。晚上我们商量生意的时候,父亲说,既然社会上喊杨百万,我们就说有百万了,店名就以百万来命名。当时万元户就已经很不得了了,还说百万,大家都担心露富。果然,市上组织工商、税务的调查组来查。周围的人又说,杨百万遭了。但父亲很坦然,做正当生意,随便查。调查组走了,杨百万没得事。这下杨百万这个名号更响了,就连来成都耍的外地人,好多都要慕名来百万商店买蚊帐。至今我都很佩服我父亲这一手。”杨祖伟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青年路“下海”经商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个体商贩,来自各个行业,靠着勤奋和胆量,他们变成了先富起来的人。朱中平是一家话剧院的编剧,1982年他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9.5元。这年夏天,朱中平的小女儿出生,满月那天没有钱为女儿买牛奶。朱中平深感生活艰难。妻子正好是原东城区长征衬衫厂的设计人员,她出了一个主意,把刚刚做好的7件衬衣拿去青年路卖。衬衣全部卖完,价格是10元一件,有商家订货40件。两口子忙了一个通宵,赚了100多元,相当于朱中平3个月的工资。

如今已是九龙商会会长的朱中平仍然清楚地记得,他是1986年4月17日入驻青年路的,第一间铺面和“杨百万”是邻居。“杨百万的蚊帐打得好,五颜六色的,高高挂起,很有气势。”

第一个拆了“大篷车” “杨百万”的名头叫响了

为了将生意做大,1985年,杨义安父子俩创办杨百万蚊帐公司,杨义安从个体户变成私营企业主。当时注册私营企业并不容易,因为此前没有私人注册过,杨祖伟到处咨询政策,查阅文件,准备申请材料,奔波了3个月后,“杨百万蚊帐公司”成为成都首家注册的私营企业。此后,杨祖伟采购尼龙丝,有了自己的银行账号。

“杨百万蚊帐”用的锦纶和涤纶,都是进口材料,只有国营大厂能进口。随着生意兴隆,这些厂都会按“杨百万蚊帐”要求的规格和颜色来生产蚊帐布。“杨百万”决定进军上海滩。杨祖伟又去上海,找当时我国最大的国营百货商店———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商谈开设“百万牌蚊帐”专柜。开始,没人理他。但在杨祖伟的坚持下,一位经理对蚊帐有了兴趣。杨祖伟让对方到成都的车间参观,终于拿到第一百货的入场券。

1986年12月13日,成都的“杨百万蚊帐”在上海开卖。“杨百万”独家经营的花边锦纶长丝蚊帐被誉为“床上一枝花”。5个半月以后,“杨百万专柜”的销售额就突破了一百万元,相当于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一年的蚊帐销售额,连专营床上用品的国营商店也自叹不如。

一些人开始认为,“杨百万抢了国营商店的生意”。后来上海市清理国营店租柜时,卖化妆品的、卖衣服的,有10多家都被清理了。但“百万牌蚊帐专柜”还是留了下来,因为卖的是自己加工生产的商品,有特色。

但中央政研室的同志又来上海,把杨祖伟找到宾馆去问话。“他们问,作为私营企业主,却到国营大百货摆专柜,你咋想的?我坦然回答,我们的产品有特色,是百姓生活必需品,应该推向全国。他们又问,你有没有想过后果呢?我说,有啥子后果喃?后果就是赚钱了啊!”杨祖伟说。

1987年7月1日,《文汇报》发表文章《杨百万的挑战》,从坚持党的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政策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等方面加以论证和阐述,为“杨百万”撑了腰,壮了胆。《人民日报》也写了一篇文章《柜中柜》。

成都第一家私营企业 将生意做进上海国营商店

关蚊帐店开狮子楼 华丽转身后也没想“停下来”

暴利的日子,在20世纪90年代初便告结束。但先富起来的人们开始转向新的领域。

1990年,蚊帐行业已处巅峰。1991年,杨祖伟和父亲商量,蚊帐生意必然有个周期,应该转行。杨祖伟去海南考察,发现郊区上规模的饭店生意很火。回到成都,他选择在万年场开一家大酒店。“当时万年场是泥巴路,没有下水道,周围是农田,有人说‘万年场除了灰尘,什么都没有’。”但杨义安父子将街头巷尾的露天麻辣烫变成高档的狮子楼火锅大酒店,一开业就门庭若市,下午四五点就要挂客满的牌子,晚上8点客人只出不进,9点就下班。春节还要登报公告:封灶一周。

在上世纪90年代初,面对服装行业规范化、集约化经营挑战,其沿街为市、“大篷车”式市场经营受到严重冲击,发展面临严峻挑战。1994年初,青年路规划拆迁,“杨百万”的蚊帐店就再没开了。

1995年5月27日,成都市个体私营经济的代表人物“杨百万”走完了他80年的人生历程。

1998年后,万紫、九龙、泰华、金开等大商城相继在青年路建成开业,青年路商家开始告别“马路经济”,由街面转向商城内,一个更规范更庞大的市场出现。青年路从拥挤的“大篷车”、路边摊,脱胎换骨为服饰批发零售大市场,连接盐市口、春熙路两大商圈。

而青年路那批市场经济的先行者,现在好多“没有了下文”。有的人小富即安,有的人经营失败。杨祖伟说,当年丢了铁饭碗,投身青年路,是鼓足了勇气的,就算最后完了,也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57岁的他,身为狮子楼集团董事长,“还没有停下来的想法”。



网站首页 | 狮子楼 | 新闻动态 | 品味狮子楼 | 招商加盟 | 狮子楼分公司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版权所有   狮子楼    蜀ICP备05014349号   技术支持:明腾-西部商务网